但欧亚酒店常务副总经理向军却淡定地说:“今年我们最大一单,参会2500人,单笔收入超300万元。全年会展接待收入占酒店收入六成左右。”
2012年武汉提出打造国家会展中心城市,去年全市举办会展节庆活动618场(其中展览297场,会议221场,节庆100场)。今年会展节庆场次预计超过700场,再创新高。
目前武汉会展数量已超过深圳、苏州,紧追四大直辖市等第一梯队。会展业热闹背后,武汉“品”出哪些味道?
国字号展会成企业闯市场舞台
上周末,第23届中国食博会在市民潮水般的扫货大潮中落幕。
这个武汉最热门的展会,迎来57万人次观展、采购,现场零售2.3亿元。组委会介绍,食博会已成为我省食品企业闯荡中国的舞台。稻花香白酒、奥星菜籽油、大汉口热干面、神丹鸡蛋等一批品牌都是在食博会一炮打响,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湖北奥星粮油集团市场策划部经理李琼说,2009年刚参加食博会时,奥星菜籽油知名度低,货摆在超市里,乏人问津。通过食博会,市民免费品尝、试用,逐渐打响名气。今年展会90%都是回头客。如今,奥星年销售预计达60亿元,占据全省菜籽油“半壁江山”。
通过武汉国际车展、食博会、机博会等国字号展会,一大批湖北本土企业走向全国,长高长壮。
城中村“蹦出”农民会展公司
会展经济像一列装满金矿的火车。除参展方受益,还会带动酒店、餐饮、物流、广告等多个产业链。据统计,会展对城市其他产业的收入拉动效应高达1:9。
武汉市汉阳区农民企业家胡明荣,看中会展经济诱人“钱景”,大举进军会展业。
胡明荣原是汉阳区江堤乡渔业村村支书,由该村下属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龙洲置业公司承接国博中心物业管理。
去年,她牵头组建一家会展企业,5名董事全是农民。她从同城其他会展公司挖来一名总经理,闯过招商难关后,竟成功举办了两届“武汉国际时尚博览会”。
胡明荣说,两次会展共吸引50万人次参观,“第一年没亏,第二年持平。”她还计划着明年再干第三届,“把几十米高的变形金刚模型从香港运到武汉国博来,吸引人气。”
汉阳区商旅局介绍,在汉阳靠着国博“吃会展饭”的,大有人在。今年上半年该区举办各类大型会展14次,接待人员150万人次,间接收入200多亿元。而据武汉市统计,去年该市举办会展节庆活动拉动消费约400亿元,折合每场展会为城市创收6400万元。
品牌、配套、体制掣肘发展
勃兴的会展业背后,发展软肋日益掣肘。新近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显示,武汉会展指数排名全国第19位,不仅落后于重庆、成都,甚至不如长沙、郑州、合肥等中部城市。
业内人士认为,缺乏大品牌展会、体制不顺、配套不全,是制约武汉会展业的三大短板。
去年成都举办的会展节庆活动数量比武汉少100多场,但其拉动的收入达509亿元,反比武汉多出100多亿元。
数量多而产值少的主因是武汉会展缺少国际级展会。目前,我国取得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展会共58个,武汉尚未破零;排名全国前100位的展览项目,武汉也无一入围。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表示,武汉亟须提高会展业的定位,依托本地现有的工业基础,抓住国内外趋势打造属于本地的特色会展品牌。
武汉市商务部门曾专门分析,武汉与先进会展城市的另一差距是体制机制。目前,成都、长春、大连等市都成立了博览局,而武汉市会展办则是商务局内设机构,对外协调能力有限。
会展配套设施不健全也是现实困扰之一。汉阳区的武汉国博中心、东西湖区的中国文化博览中心周边都缺乏足够的高星级酒店、餐饮娱乐等场所,地铁也尚未开通。
汉阳区商旅局介绍,28日地铁4号线二期和鹦鹉洲长江大桥开通后,汉阳地区交通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洲际酒店、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红星美凯龙等卖场开业在即。一批重大服务业布局国博周边,未来国博中心将弥补配套短板。
该市一位展览公司高管建议,会展业包含会议业和展览业,其发展的路径不完全一致。武汉展览业要改变官办展会多、消费展多、巡回展多的局面,增加市场办展、专业展、本土展的数量和档次。同时,引进知名品牌展览,提升会议数量和层次,完善硬件和服务配套,成为中部会展龙头。
来源:湖北日报